用创新守护“舌尖上的安全”

时间: 2024-02-24 09:10:44 |   作者: 产品中心

  “我是一名从事食品安全检测研究的普通青年科技工作人员。”这是河北省食品检验研究院副院长张岩在接受记者正常采访时给自己的定位。

  但熟悉他的人都知道,这位“普通青年科技工作人员”的工作业绩并不普通:从业14年,先后承担了我省供北京奥运会食品检测、白酒塑化剂等20余次食品安全重大专项调查及突发事件应急检验工作,主持了4项国家级课题,获得14项省部级科技进步奖,被评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为维护我省食品安全、饮食业健康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

  筹建省食品安全重点实验室,出色完成20余次食品安全重大专项调查和突发事件应急检验任务

  从河北师大生物专业研究生毕业,张岩被分配到河北省环境计量技术研究中心,从事环保产品的质量检验工作,同时也承担部分无公害农产品的产地环境检测。

  那个时候,正值甲醇毒酒、劣质奶粉、毒蘑菇等食品安全事件接连曝光,广大群众对食品安全的关注前所未有。

  “频繁曝光的食品安全事件,暴露了我国食品安全检验测试领域存在的短板。有人调侃我国食品安全检查‘检不了、检不准、检不快’。”张岩说自己当时心里就很不服气:既然人家能做好,为什么我们不能?

  他们决定,依托单位当时的检验测试能力,从农产品安全检查开始做起,逐步扩充单位的检验能力。经过一段时间的积累,张岩在2006年提出了食品安全技术领域研究方向,并于2007年9月筹建了河北省食品安全重点实验室。

  实验室成立不久,就迎来了大考。2008年,我省供应北京奥运会食品的检测工作交给了张岩和他的团队。

  按照规定,我省供应北京奥运会的每一批食品都必须检验合格,经张岩签字后才能送往北京,任务之艰巨、责任之重大可想而知。为确保圆满达成目标,张岩和同事们全员上岗,供奥食品24小时随到随检。

  但北京奥运会还未闭幕,三鹿问题奶粉事件曝光。作为全国第一批有能力检验测试三聚氰胺的实验室,张岩和他的团队二话没说,又承担了问题奶粉的应急检测任务。

  从奥运开始后整整三个月,张岩和他的团队吃住在实验室,特别在最应急的七天六夜,大家在实验室的楼道里铺了两张凉席,实在顶不住了就找个空当眯一会儿。但只要送检样品一到,大家立马就又精神抖擞了。

  “那真是拼了!”当时曾和张岩一起工作过的省食品检验研究院业务部部长范斌回忆,他天天泡在实验室里,衣服顾不上换,胡子顾不上刮。

  经过这两次考验,省食品安全重点实验室的检验能力与影响力迅速扩大。2009年,省政府以省食品安全重点实验室为主体组建了河北省食品质量监督检验研究院,2013年政府机构改革后更名为河北省食品检验研究院,专门干食品安全领域的研究与检测工作。

  在从业的14年里,张岩和他的团队先后承担了双汇瘦肉精、工业明胶、草莓中含致癌农药、大白菜喷洒甲醛保鲜等20余次食品安全重大专项调查及突发事件的应急检验工作,有力维护了百姓“舌尖上的安全”。

  但最让张岩骄傲的,却是为五得利面粉澄清了“硼砂门”疑云。2012年9月,我省面粉生产企业五得利被媒体曝光在面粉中非法添加硼砂。

  事关企业生死存亡,张岩接到任务后异常谨慎,抽取了42个样品进行仔细的检测。结果显示,面粉中确实含有硼元素,但含量不高,在合理范围以内。凭着生物学的知识背景,张岩知道,硼是自然界中都会存在的元素,也是动植物生长必需的元素。他由此初步判断这些硼可能来自土壤而不是硼砂,否则含量会非常高。

  经过查阅相关文献和进一步检验,张岩的判断得到了证实。张岩和记者说,相关检测部门由于专业相关知识欠缺,武断地把面粉中的硼元素认定为来自硼砂。

  随后,实验室向社会发布了检验报告,时任省质监局局长接受了中央电视台真相调查栏目的采访,用翔实的数据向公众说明了真相,证明了五得利的清白,维护了我省面粉行业的健康发展。

  瞄准行业技术前沿开展前瞻性预警性研究,负责制修订了97项国家、行业、区域标准

  “主持科技部国家重大科学仪器专项子课题等国家级项目4项,省部级项目7项;制修订国家、行业、地方标准97项;发表学术论文66篇,SCI收录论文19篇,EI收录论文13篇;授权发明专利9项;牵头研究的项目成果共获得14项省部级科技进步奖……”

  翻看张岩的科研成绩单,不能不让人眼前一亮。作为单位技术负责人和学术带头人,张岩不断钻研食品科学技术前沿知识,开展前瞻性预警性研究,取得了丰硕成果。

  “以检测带科研,以科研促检测”,这是张岩为他的团队定下的思路。其中,这一思路最典型的成果就是食品接触材料关键检测技术探讨研究项目。

  2010年,有检验测试的机构检出我省某植物蛋白饮料含三聚氰胺,而张岩和团队的检验也证实该产品确实含有三聚氰胺。

  “在当时的背景下,企业怎敢顶风作案?”看到这样的检验结果,张岩心里打了一个大大的问号。

  食品中的有害于人体健康的物质无非来自原材料和包装。实验室对所有原材料进行了检验,结果是没有;对包装做了检验,结果还是没有。

  “当时真是百思不得其解!”张岩和记者说,检验工作一度陷入了困境,自己寝食难安,无时无刻不在琢磨检验是不是真的存在漏洞。

  一天和同事一起聊天,张岩脑子里突然灵光一闪:植物蛋白饮料灌装时要高压灭菌,有害于人体健康的物质会不会这时发生迁移呢?丢下同事,张岩马上跑进实验室,把饮料罐放进高压釜中开始做实验。

  果然,实验结果证实了张岩的猜想,高压状态下饮料罐内壁涂层析出了三聚氰胺。找到了元凶,张岩不仅证实了企业的清白,也为该行业确立了新的标准。此后,全国所有的植物蛋白饮料企业采购饮料罐时都要做此项检测。

  受这次检验启发,张岩和他的团队开展了食品接触材料关键检测技术探讨研究,系统研究食品接触材料的关键控制技术、关键检测技术和有毒有害于人体健康的物质迁移规律,建立了62类150余种食品接触材料关键迁移污染物的检测技术,形成64项国家、行业、地方标准。

  他还主持研发了乳制品安全风险监测模型预警系统,监控企业报送数据与乳制品重要指标的偏离情况,预警乳制品企业存在的安全风险。

  “以前监管部门是到企业找问题,现在是带着问题去企业,这套系统让排查乳制品安全风险隐患的针对性更强、效率更加高。”张岩和记者说,系统在我省已实现常态化运行,接入省内42家乳制品生产企业,发现并预警32家次有几率存在的97条风险问题,有效消除了安全风险隐患。

  天道酬勤,功不唐捐。凭着一股子拼劲,张岩在工作和科研上都取得了令人羡慕的成绩和荣誉:2014年入选省“三三三人才工程”第一层次人选,2016年被评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均是当时最年轻的一位。

  面对这样的成绩,他却总是很谦虚:“我个人虽然做了一些工作,但工作不是一个人就能做好的,是大家的共同奋斗才成就了今天,请你们多宣传我们的团队。”

返回列表
To Top